观察者网消息显示,特朗普在访问英国期间首次提出要“夺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”,返回美国后他再度加码,通过社交平台发出警告,声称如果塔利班不交出这一基地,“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”。
他特意提到该基地的战略价值,称其“距离中国的核武器制造基地仅一小时航程”,似乎在刻意将中国牵扯进这场本属于美阿之间的事务。
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多方关注,不少分析认为,特朗普此举并非单纯针对阿富汗,而是在为更大的地缘政治博弈铺路。
面对美方的施压,塔利班方面反应异常迅速且强硬。
阿富汗临时政府外交部发言人菲特拉特回应称,特朗普的要求“直接违背了2020年双方签署的《多哈协议》”,该协议明确规定美国不得以武力或威胁手段干涉阿富汗内政。菲特拉特提醒美国应“恢复理性,而非重蹈覆辙”。
更激烈的表态来自国防部长雅各布——他也是塔利班已故领袖奥马尔之子。他直言,若美国试图重新控制巴格拉姆,塔利班已准备好“再打20年战争”。
外长穆塔基则强调,阿富汗“不会割让一寸土地”,并讽刺道:“如果我们会屈服,早在二十年前就屈服了。”
这一场交锋就这样围绕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开始,该基地可不是普通的军事设施。
它位于喀布尔以北约60公里,自2001年美军入侵阿富汗以来,一直是美军最重要的作战中枢。
基地内不仅常驻上万兵力、配备各类战机,还拥有商店、娱乐设施甚至监狱,被许多人称为“国中之国”。2021年美军仓促撤离后,该基地由塔利班接管。
此后,塔利班曾多次表示愿与美国合作,但前提是“美军绝不重返阿富汗”。如今特朗普旧事重提,显然触动了塔利班最敏感的政治神经。
对塔利班而言,其执政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源于领导阿富汗人抵抗外国侵略的历史。如果此时允许美军重返,不仅将激怒国内支持者,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内战。
塔利班高层很清楚,一旦在军事存在问题上让步,就等于否定了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斗争牺牲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此次回应如此激烈,甚至有些“求战”意味。
那么,特朗普为何选择在此时发难?分析普遍认为,这背后至少有三重盘算。
首先,撤军阿富汗是拜登政府时期的决策,特朗普借题发挥意在攻击政治对手,塑造自己“强势护国”的形象,为未来选战积累筹码。
其次,美国目前仍冻结着阿富汗约95亿美元的海外资产,这使阿富汗经济重建步履维艰。
特朗普惯用“漫天要价”的谈判策略,先抛出对方不可能接受的条件(比如重返军事基地),再以此施压换取其他利益——可能是资源开发特权,或是政治让步。
第三,刻意将中国牵扯进来,是在迎合西方某些炒作“中国核威胁”的言论,试图抹黑中国国际形象,并制造区域紧张氛围。
特朗普特意强调巴格拉姆基地与中国核设施的地理接近性,是一种典型的地缘政治话语操纵,暗示中国在阿富汗寻求军事扩张。
但实际上,中国反复强调“不干涉阿富汗内政”。当被问及相关问题时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反复强调:“中方尊重阿富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,阿富汗的前途命运应掌握在阿富汗人民手中。”
并进一步指出,“在地区渲染紧张、制造对抗不得人心”。
这些话清晰表明,中国既不希望被卷入美阿纠纷,也反对任何外部势力破坏区域稳定。
从局势发展来看,特朗普的言论可能只是一次政治试探,短期内美军大规模重返阿富汗的可能性并不高。
但另一方面,美国对阿富汗的战略需求并未消失——尤其是面对中亚地区日益复杂的安全格局,以及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。
阿富汗临时政府虽然态度强硬,但仍面临经济重建、国际承认及内部稳定等多重压力。
未来美阿关系或将进入一段“对抗与接触并存”的时期:美国继续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施加影响,而塔利班则一方面抵制军事介入,另一方面寻求有限合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塔利班目前已接管了大量美军撤离时留下的武器装备,包括先进步枪、装甲车和无人机。这些武器不仅提升了其军事实力,也增强了与美对抗的信心。
正如一位阿富汗问题专家所说:“塔利班已不是二十年前的游击队,而是一个掌握国家政权、拥有美式装备的正规武装力量。他们不怕再打一仗,而美国是否愿意付出新一轮代价却要画上一个问号。”
归根结底,特朗普此番言论与其说是军事政策,不如说是一场信息战——针对国内选民、国际盟友,以及战略竞争对手中国的多重心理攻势。
而塔利班的强硬回应则表明,阿富汗战争虽已结束,但博弈远未终止。在这个大国角力日益激烈的时代,小国如何维护自主性、大国如何平衡利益与道义,将成为全球政治中不断重演的难题。